{{ getSuggestTitle(suggestItem[0].type) }}
{{ item.title }}
{{ item.category.parentCategoryName }}
{{ _getLangText('m_indexHeader_tips3Text') }}
HOT
business_icon
{{ item.name }}
business_icon
{{ item.name }}
{{ actInfo.title }}
{{ actInfo.title }}
{{ errtips }}
{{ _getLangText('m_wActivityLiveSection_tips1Text') }}
{{ actInfo.guestName }}
{{ actInfo.guestName }}
{{ actInfo.title }}
{{ actInfo.liveSellCoupon.title }}
{{ _getLangText('m_wActivityLiveSection_tips2Text') }}
{{ _getLangText('m_wActivityLiveSection_tips3Text') }}
{{ _getLangText('m_wActivityLiveSection_tips4Text') }}
{{ _getLangText('m_wActivityLiveSection_tips5Text') }}
{{ book.name }}
{{ _getLangText('m_wActivityLiveSection_tips6Text') }}
{{ _getLangText('m_indexRecommendation_tips3Text') }}
ELECOM BM-OF04PU off toco Backpack/ Purple/ M
ELECOM BM-OF04BR off toco Backpack/ M/ Brown
MT紙膠帶 Daisy
Luucco StreamPro-S1 Studio USB 直播麥克風
神品散裝原片茶葉(50g)御露紅茶
{{ _getLangText('m_indexMember_tips3Text') }}

{{ _getLangText('m_indexSell_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indextipsText') }}
煙火隨筆:細味中國菜餚文化
煙火隨筆:細味中國菜餚文化
方曉嵐
一讀
夜幕低垂,香港街頭的燈火映照著一碗熱騰騰的煲仔飯,香氣撲鼻,勾起無數人的味蕾記憶。在《煙火隨筆——細味中國菜餚文化》中,方曉嵐帶我們走進這樣的場景,卻不只停留在舌尖的享受,而是像說書人般,娓娓道來每一道菜背後的故事。從廣府的貴妃雞到潮汕的鹹檸檬燉鴨湯,從江南的醃篤鮮到北京的涮羊肉,這本書像一張美食地圖,帶你穿越中國大江南北,嘗遍各地風味。 記得小時候,奶奶總在端午節包粽子,說那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方曉嵐在書中告訴我們,這些節日飲食背後還有更深的傳說與習俗。比如長壽麵,原來不只是生日吃的麵條,而是子孫對長輩孝心的象徵;又如金華火腿,據說與南宋抗金的歷史息息相關。這些故事讀來像在聽老友閒聊,親切又引人入勝。書中還提到四時養生,像春分時該吃什麼來調養身子,這些古老的食療智慧,讓人忍不住想馬上試試。 方曉嵐不只是個食評家,她還是個講故事的高手。她筆下的中國飲食文化,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從香港街頭的臭豆腐到四川的麻辣火鍋,從福建的佛跳牆到西北的灘羊,每一道菜都帶著歷史的溫度與文化的厚度。書中還有趣聞軼事,像東坡老饕如何因愛美食創出玉糝羹,讀來既有趣又長知識。 每一個愛吃、愛聽故事的人。無論你是想了解九大簋的典故,還是好奇馬孻糕的來歷,《煙火隨筆》都能讓你邊讀邊流口水,邊讀邊感嘆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美跨國農業史研究(1925─1949)
中美跨國農業史研究(1925─1949)
張瑞勝
烏龍茶
在民國時期的動盪歲月中,中美兩國的農業合作如同一場跨越大洋的對話,試圖在戰亂與貧瘠的土地上開墾出一片希望的田野。《中美跨國農業史研究(1925─1949)》帶讀者走進這段鮮為人知卻影響深遠的歷史,作者張瑞勝博士以敏銳的學術眼光,挖掘美國國家檔案館、洛克菲勒檔案中心等海內外珍貴史料,細膩還原了四個重要的中美農業合作項目:從金陵大學與康奈爾大學的作物改良計劃,到華北農村建設協進會的鄉村改革,再到萬國農機公司與民國政府農林部的技術合作,以及中美農業技術合作團的官方交流。這些項目不僅是技術的交匯,更是兩國在經濟、外交與文化層面的碰撞。 想像一下,1925年的南京,美國專家與中國學者並肩站在試驗田間,改良作物,試圖為饑餓的農村帶來新生;或是在1940年代的華北,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鄉村建設項目,試圖以教育與技術改變農民的命運。這些故事背後,是美國希望通過農業外交擴大影響力,而中國則試圖借助外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努力。然而,戰亂、土地制度桎梏與不平等的合作模式,讓這些努力充滿挑戰。張瑞勝不僅講述了這些項目的成敗,更揭示了它們如何為戰後的全球「綠色革命」埋下種子,對美國、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產生深遠影響。 中美兩國如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攜手探索農業的未來,此書正好帶你穿越時空,感受那個時代的理想與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