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都是為我好--情緒能量╳愛的語言╳正念溝通,改變家庭能量動力,化解家人關係難題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許瑞云,陳德中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02月01日
ISBN:9789861755786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哈佛心能量」知名醫師許瑞云╳「正念減壓」台灣第一人陳德中,首度結合情緒心念與正念溝通,帶領你重新啟動卡住的家庭關係,以愛的語言化解家人相處難題。

★掌握3要素,維護家庭和諧:辨識情緒能量→了解愛之語→帶著正念溝通。

★收錄16個改善家庭關係的能量運動與正念實作練習。


「你說都是為我好,為什麼我感受不到?」

這個在家人關係中常見的僵局,

或許只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彼此付出愛、接收愛的頻道……


暢銷作家/知名醫師許瑞云與正念專家陳德中,

首度結合「情緒能量」與「正念溝通」,以情緒心念和愛的語言展開對話,

重新啟動卡住的家庭關係,

讓夫妻相處、親子教養、婆媳問題等複雜難解的課題從此有解。


「我為你做這麼多……」「你怎麼這麼不會想!」

終結「以愛之名」的關係暴力與親情挾持,

走出爭吵、冷戰、心累、麻痺、無愛、討愛、付出卻收不到回報的關係僵局。

掌握家庭和諧3要素,讓最難解的家庭關係,成為你最美好的生命禮物。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但最親密的家人,也往往傷害我們最深。知名醫師許瑞云與正念專家陳德中發現,現代人的許多身心疾病,與自己卡住的情緒息息相關,而最容易讓我們情緒卡關的,往往就是我們最在乎的家人。很多時候,只要家人關係改善,疾病也就跟著慢慢痊癒了。


當情緒卡在某個家人關係、愛的能量無法流動──

家庭和諧要素1:【辨識情緒能量類型】

你或家人是多愁善感的感受型人?還是在乎是非對錯的視覺型人?

是只想盡快解決問題的邏輯型人?還是敏感又容易多想的聽覺型人?

停止「你是錯的!」「我才是對的!」無盡的指責與發難,

破除情緒引發的種種幻相,是解決關係難題的起點。


當你老是覺得給錯愛、表錯情──

家庭和諧要素2:【了解愛的語言】

打破「我都是為你好!」「我為你犧牲這麼多,你都沒看到!」的無限迴圈。

你或家人喜歡擁抱親吻?還是收到驚喜禮物?

了解每個人喜歡,以及能夠感受到愛的方式是什麼,

從此不再「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涎」。


當你跟家人相處時,總覺得人在心不在──

家庭和諧要素3:【帶著正念溝通】

終結「說再多也沒用」「我在說,你有沒有在聽?」的無效對話,

以正念覺察自己,不只人在,心也與對方同在,專注傾聽有時比說什麼更重要。


帶著愛、能量與正念溝通,

從夫妻相處,到親子教養、婆媳問題,以及自我成長,

家庭難題,從此有解!


◎關於夫妻相處:

避免用指責的方式「你為什麼」「你怎麼會」來起頭,改用「我希望」或「我想要」來好好表達。


◎關於親子教養:

跟孩子講話前,先想想要說的話是不是出於父母的恐懼和擔憂;如果是,先正念覺察並調整自己的情緒,還有說話的用詞、語氣,再把話好好說出來。


◎關於婆媳問題:

孝順並不是要對父母言聽計從,絲毫不能有自己的聲音、意見、想法。

孝應該是一種關心、尊重和感恩,並不是要完全失去自己、沒有自己的聲音,只為了達成父母想要塑造的樣子。


◎關於自我成長:

學著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不再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

懂得重視自己的需求後,會發現自己更有餘裕去關心身邊的重要他人。


*不為家人犧牲,也能愛得完整──


學著做一個不被親情挾持的人,安全感要來自內在的自我,而不是外面的他人。關係再親密也不彼此牽絆,生命才能自由自在。──許瑞云


每天工作忙得不可開交,無法增加與家人相處的「量」,也能增加「質」──下一次出門前抱孩子時,至少這一、兩分鐘,先不想工作,不只身體在孩子身邊,讓心也同在這裡,把時間與可貴的專注力,像禮物一樣送給親愛的家人。──陳德中


*特別感謝‧個案諮商指導協助:鄭先安醫師/花蓮慈濟醫院能量醫學中心副主任


許瑞云醫師、陳德中老師和我,曾在家庭關係工作坊中幫助過許多學員面對各種家庭問題,這本新書正是如何改善與提供解決方案的精華彙整,收錄的都是很常見的家庭關係、伴侶關係、親子關係,以及自我關係課題。相信讀者可以參考與學習各案例的分享,找到運用的方法,改善你與在乎的家人的關係,完成自己的人生功課。──鄭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