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燭帳前明──從文物看古人的生活與戰爭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楊泓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黃山書社
2017年04月01日
ISBN:9787546160573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近十幾年來,考古文物的發掘與研究,提供了大量實物材料,擴充了歷史研究的版圖.也拓展了人們的歷史文化視野,讓我們對人類過去的生活有了更清楚的認識。王國維在將近一個世紀前提出的歷史研究新方向,要結合地下文物與歷史文獻,過去是以夏商周三代為研究重點的。大約一個世紀過後,春秋戰國以降的考古發現往往更令人驚歎,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南越王墓、北魏司馬金龍墓、唐李賢墓、法門寺地宮、赤峰遼墓,乃至於近年發現的粟特人虞弘墓、安伽墓,還有長安、洛陽古城的大規模發掘,都使人大開眼界。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壁畫,不僅美不勝收,成為美術館的珍藏,更因為中國人“事死如生”的信仰與習慣,讓我們清楚地認識了古人生活的具體情況。


楊泓教授長年研究古代兵器,又對考古出土的日常生活器物特別注意,是開創美術考古的重要學者。他的研究方向,不同于傳統美術史就器物本身談造型美、就書畫本身談筆墨揮灑,而是結合歷史文獻及出土的環境與情況,把出土文物作為文化生活史的具體新材料,展示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圖像。我邀請他多次來到香港城市大學,做了一系列的講座,集中展示這種結合考古文物與歷史文獻的研究成果。他的系列講座主要探討了先秦至隋唐的兩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圖景,二是戰爭形態與武器。我們由此可以看到古人的家居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使用什麼樣的傢俱,如何待人接物、應對進退,如何裝飾自己的居所,如何利用空間,如何架起帷帳、置放屏風,如何製造與使用青銅座燈來照明,如何精心擺設熏爐與席鎮。同時,也可以瞭解古代戰爭中使用戰車與兵器的情況,知道古人在戰場上出生人死、人仰馬翻的廝殺實景,知道陸戰的騎兵如何配備馬具、馳騁疆場,知道水軍如何建造戰船、在波浪滔天的江河湖泊中進行戰鬥。


楊泓教授把整理修訂過的講稿,輯成《華燭帳前明:從文物看古人的生活與戰爭》一書,交由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要我寫篇序,令我惶恐不堪。我雖然對文化生活史十分關注,但研究的重點是在隋唐之後,特別是明清一段,對上古史與考古文物的認識,還不足以深刻評介楊教授的研究成果,僅能粗略介紹一二,提醒讀者的注意。


書中討論古代傢俱的使用,並不只是簡單敘述先秦兩漢席地而坐的習慣,逐漸演變成隋唐之後的使用高座傢俱,如胡床、椅子,而是結合考古資料,放回到歷史上建築空間的變化與禮制習俗的持續,來探討坐具逐漸演變的原因。楊教授的細緻分析與探討,讓我們理解生活習俗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於不同歷史因素的相互影響甚至制約,才會產生或急或緩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