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入華及其他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張錯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黃山書社
2017年04月01日
ISBN:9787546162201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利瑪竇是中國入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中小學教科書都會提到這麼一個耶穌會士,在明末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傳教,同時把當時西洋的新知傳人了中國。利瑪竇入華作為一個代表,作為一個歷史象徵,反映了中西文化在16世紀接觸時的互動,有碰撞,有吸納,有排斥,還有意想不到的個人心理衝突與對文化的自我審視。

以中國這方面來說,基督教教義的傳人,必然引起文化與宗教意識的衝突與反思。基督教教義如何對應已在中國逐漸合流的儒、釋、道三家思想?如何吸納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國教民?如何對待中國的敬天法祖傳統?如何讓歷來採取開放式宗教情懷的士大夫皈依一神論的基督教?在在都使傳教士面對文化碰撞、衝突與互動這些重大議題。這些不但是歷史研究的重大議題,也是現代人關心的人類處境中難以解決的困惑。

耶穌會士來華,還引發了中國有識之士對天文地理的重新審視,改變了一些人的世界觀與認識論。徐光啟與李之藻追隨利瑪竇,探索西方數理知識領域,有其宗教皈依的實踐一面,但有著個人對知識追求的好奇,反映了西洋文化傳統可以強烈吸引中國知識分子的事實。目前有些學者過分強調利瑪竇與徐光啟傳遞西洋新知是一種策略與陰謀,時時故意扭曲科學知識以適應傳教目的,或處心積慮貶低中國科學傳統,以彰顯西洋數理知識之優越,製造傳教的空氣。這種文化批判的研究法,固然可以刺探當事人自己也意識不到的幽暗心理,卻忽視了更為明顯的人類對知識的好奇。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探求,是研究利瑪竇及傳教士來華給我們的一個啟示。

我對利瑪竇入華雖然饒有興趣,也研讀過大部分能夠到手的歷史材料,卻始終沒有以之作為研究的課題。邀請張錯兄來城市大學,集中探討相關的一些課題,為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講座,讓我重溫了一些過去思考過的問題,溫故而知新,倒有無窮樂趣。

張錯兄在進行講座時,城市大學與北京大學合辦了一個“利瑪竇及四百年來之中西文化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由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教授帶隊,到北京參觀了利瑪竇及早期在華傳教士的墓地。遺址歷盡滄桑,還經過多次的破壞與重整,規模與安排都非複原貌了。當時我們一行人尋訪墓地,沿途問路,許多居民不但不知墓地何在,而且連利瑪竇是何許人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