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大航海時代諸文明的衝突與交流(精)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林梅村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年08月01日
ISBN:9787532597086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以農耕文化為主導的內陸國家。儘管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但歷代統治者卻遵從儒家“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西元前2世紀,張騫開啟了絲綢之路。明代以前中國主要以中亞粟特商人為仲介,經絲綢之路沙漠路線與西方交往。大航海時代以後,中國才開始與歐洲直接進行經濟文化交流,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儘管明王朝實施“片板不許入海”的嚴厲海禁政策,但是未能阻止景德鎮青花瓷和龍泉窯青瓷走私中東伊斯蘭世界。挑戰朝貢貿易的主要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穆斯林海商,他們還積極參與明代景德鎮窯廠青花瓷設計製造,並對正德朝皇家藝術產生重要影響。17世紀初,鄭芝龍成為臺灣海峽*具實力的海盜之王。1628年就撫明王朝,實際上仍保持極大獨立性。1633年料羅灣大捷,鄭芝龍擊敗荷蘭艦隊,以臺灣北港為中心,建立鄭氏海上帝國。鼎盛時期,出入長崎港的鄭芝龍商船數遠超荷蘭商船。葡萄牙人、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國人、日本人都是其生意夥伴,每年收入數以千萬計,富可敵國。令人遺憾的是,清王朝未能利用鄭芝龍或其子鄭成功海上生力軍開拓疆土,中國失去了爭奪海洋霸權的最後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