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刊中的香港身世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
楊國雄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09-08 00:00:00
ISBN:9789620436277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item.activity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BuyButText')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若果有張數十年前的香港舊書單,你是否會沿著書本追尋,看看那個年代的人與事?
遲至1970年代,港人才逐漸對本土各方面的歷史加以重視。儘管因日佔戰亂、及後又因經濟起飛引致拆遷頻密,香港戰前的舊書刊得以保存的雖為數不多,但對重整香港歷史卻意義非凡。本書作者係資深的圖書館從業員,在此書中將現有藏品分成數輯。
第一輯開篇先就追查香港身世朦朧,介紹第一部關於香港通論的中文專著《香港雜記》(1894年)。而中港官方交往,早有先例,《香江酬酢集》一書,呈現了1936年粵港官員酬酢中,香港商人的參與情況及仲介地位的重要性。至於市政考察、工商百貨、宗教廟宇、奴婢賣身等,在在充份描繪了香港社會的過去面相,好讓讀者以今之視昔,悟出香港的宿命來。第二輯雖然在眾多藏品中,只選取幾類作速寫,但已涵蓋了女性、工運、鄉族、教育等項目。第三輯講香港報紙歷史,點出本地社會文化倚賴此種媒體而廣傳,由來已久。研究香港身世,在欠缺系統歷史書寫的情況下,閱讀大量舊報,是可行的策略。兼之第四輯集中介紹了清末至「七七事變」前的 28 種新舊文藝期刊,綜上敘述社會特質,已見其大概了。
{{_getLangText('m_asideShopInfo_info1Text') }}
香港三聯
{{_getLangText('m_asideShopInfo_info2Text') }}
{{_getLangText('m_asideShopInfo_info3Text') }}
{{_getLangText('m_asideShopInfo_info4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