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黃啟方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01月19日
ISBN:9789570534757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二十四節氣,是農業時代的作息指標,

每個節氣有三候十五天,每一候各有不同的自然現象。

本書以乾隆皇帝作詩詳解七十二候的奧祕為開展,透視古人的生活日常。

 

★一年起始的節氣不是立春是小寒?

★吃尾牙是臺灣特有的習俗?在何時出現?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跟哪個節日有關?

★「二月初二」很忙,皇帝和民間各有各忙,但忙什麼?

★唐朝公務員福利很多,三伏天可早下班,臘八還送宮廷護唇膏。

 

每首膾炙人口的詩詞,都藏著一種節氣

作者精選近900位詩人、20000首詩

描繪出節氣與詩詞背後的文化寓意

 

「清明時節雨紛紛」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滿城盡帶黃金甲」

 

節氣體現在古人與大自然互動的哲思裡

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每候都會有一種自然現象相應。詩人將每個季節的變化詳細記錄下來,以自然作為創作靈感來源,結合自己的人生,揉合出一段段生命詩篇。本書以四季為序,從小寒起始,至冬至終結,深入七十二候、四時八節。作者爬梳古今典籍,蒐羅歷朝各代的節氣詩作,帶領讀者認識古人眼中的二十四節氣,也從節氣中重新領略文學,透過詩詞故事體驗節氣的每一天!

 

氣候變遷、動植物演變、慶典風俗,囊括歷史地理的發展

以乾隆解釋七十二候自然現象的律詩為基礎。每一候都有萬物發出的先兆,動植物、昆蟲呈現細微變化,象徵時間演進、氣候改變。而生活在節氣的古人,還會因為各地的風土不同也有不同感受,進而影響節氣特有的花卉與節慶,讓我們能在生活感十足的詩詞中,體會三千年的歲時文化。

 

記錄時間、剖析心境、詠嘆生命,古人三千年的心靈軌跡

冬至日時,陸游想說自己又老了一歲。

櫻桃花開時,李白想念許久沒見面的親友。

除夕夜時,孟浩然只想早點睡覺,期待夢歸故鄉。

元宵節時,州官心心念念只准放火,不許點燈。

驚蟄日時,韋應物看到鄉間一片春光,心情很美好。

牡丹花開時,李白陷入糾結,到底是牡丹美,還是楊貴妃美。

大暑時,黃庭堅欣賞笛子演奏會,表示很消暑。

三伏天時,蘇軾正跟柳公權跨世紀爭論,你感到涼爽也要懂得分享。

秋老虎時,白居易抱怨習俗誤人,明明九月還熱得要穿夏裝。

重陽節時,蘇軾跟朋友說,難得見面別急著走,一起賞菊吧,不然就要凋謝了。


{{ _getLangText('m_detailAuthorBookList_titleText') }}

{{ _getLangText('m_asideSeriesBookListBut_more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