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的本質——人性照護法創始人對照護的思索及實踐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伊凡.傑內斯特(Yves Gineste),蘿賽特.馬雷史考特(Rosette Marescotti)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如果
2022年09月28日
ISBN:9786267045510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如果有一天我們都需要被照顧,我們希望怎樣的照護?

 

因為失能,我們被迫接受照顧,原本擁有的一樣樣失去,除了身體,還包括尊嚴、自由與愛;照顧者竭盡全力地付出,失去金錢、時間與可能的未來,卻無法感受到回饋。

 

是不是能有一種照護的方式,可以打破這種廻圈,讓照護不再是一種義務,而能成為禮物?

 

有尊嚴地走到人生終點,是每個人共同的期望,這個期望轉換到照護時,怎樣的照護才是最好的照護?


法國人性照護法創始人花費近40年在照護現場的思索與實踐。

 

所有面臨照顧的人,都需要讀的一本書

 

伊凡.傑內斯特,人性照護法創始人,1972年,他以體育學教師的身份投入照護的世界,原本只是想協助護理人員如何在幫病人移位時不受傷,但他在照護現場看到的許多現象,卻讓他不知所措。

 

本書從作者如何踏入照護的領域、近四十年在照護現場看到的許多故事及經歷,到為什麼認為人性是照護最重要的核心,和他為什麼確立以站立、觸摸、注視、對話為人性照護的四大技巧,並讓人性照護法成為被全世界採用的照護基準,一一訴說,為每個未來都可能面對照護與被照護的我們,帶來無限的省思與啟發。

 

靠照護技巧無法處理的困境,只能回到人性來解決

 

為什麼我們會擅自認為被照顧者不知道、沒有感覺?照護者自認為是為被照顧者好的事,真的是好事嗎?如果照顧者覺得自己是在犠牲奉獻,那在照護現場會發生什麼事?

 

失能並不表示這個人不再有情緒,也不需要尊嚴,但照護者經常急著解決當下的困境,忘了人之所以為人最根本的需要。只有從溝通、尊重與愛開始著手,只靠照顧技巧無法解決的困境,才能奇蹟般地得解決。

 

照護並不是只有給予,而沒有獲得

 

每個人都希望對他人有所貢獻,即使是有重度認知障礙的人也一樣,他們也能愛,也能在尚有的自主能力的範圍內,為愛他的人貢獻。如果我們允許自己與被照護的人產生情感的連結,在依賴的關係中互相貢獻,那麼照顧者也能在辛苦的照顧中得到回饋,得到釋放。

 

照護需要的不是保護,而是支持

 

最好的照護不是無微不至,而是支持他做他能做的事。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主的權利,即使高齡,即使失智,這個基本需求都不會改變。如果因為對方身體的依賴,就擅自剝奪這個權利,就會在被照護者心裡留下不好的情緒記憶,身體的機能也會更加退化,照護就無法正向前進。

 

建立關係,讓人性照護法創造出奇


一位兩年來一次也不曾站立過的男性高齡者,在與人性照護創始人相處二十分鐘後,竟能自行起身。一位長期臥床,拒絶一切照護,只會大叫的女性高齡者,在與受過人性照護訓練的護理師接觸後,竟能敞開心門與人聊天、自行用餐,最後順利返家。

 

人性照護法著眼的不是照護者,也不是被照護者,而是兩人之間的關係。關係讓雙方願意為彼此付出,就能創造照護的奇蹟。人性照護法中的注視、對話、觸摸方式,是為了建立連結而確立的技巧,即使是重度認知失能的人,也能順利與他溝通;盡可能延長站立的能力,也能讓人到人生最後都能過得有尊嚴。

 

 這些人性照護法的觀念和手法,人人都做得到

 

如果不僅是專業的照護人員,能夠所有的家人、周遭的親友都用這些觀念和方式來面對照護,照護就能不一樣。在我們一昧羨慕國外高齡者不需要依賴家人,失能的期間又很短之時,是不是更應該回過頭來思考照護是什麼,和我們能做些什麼?

 

日本亞馬遜五顆星推薦/NHK電視台大力報導推薦

 

【本書重點】

․人性照護法創始人給所有終將面對照護課題的人發自內心的提醒。

․照護需要價值觀來引導,照護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照護,書中提供了深刻的反思

․深入解說人性照護法的哲學和照護技巧,從建立雙方連結著手,照護就能產生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