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目擊者──以圖像作為歷史證據的運用與誤用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彼得.柏克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02月01日
ISBN:9789860767650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一畫勝千言?▏

自二○○一年《歷史的目擊者》第一版發行以來,已過了將近二十年,該年,也是世貿大樓恐攻畫面,將恐懼無孔不入地帶入世界各地觀眾家中的一年。從此,對於圖像作為政治上、法庭上、歷史研究的證據,人們的興趣大為增加。近年社群平台散佈全球,人們對於「假新聞」散播的擔憂,開始不僅只針對文字,也延伸到圖片上。

 

新文化史權威彼得.柏克(Peter Burke),認為有必要在此時,重新審視與討論圖像的地位、能力,及其做為歷史證據的應用及影響。

 

往常,若歷史學者使用圖像,通常只把它們當作單純的插圖處理,卻未從圖片本身的背景深入分析。但圖像的多樣性與用途,以及不同歷史時期中對圖像的態度,需要放在「脈絡」下被檢視,包括藝術、宗教與政治背景、美學觀點、精神分析、符號學、觀眾反應等。若忽略這些脈絡,其風險性在於,以觀者對圖像的認知去分析特定的歷史意義及影響,結果可能並不正確,對於研究分析也有所損害。

 

作者跨地區、跨時期、跨傳播媒介研究多種圖像,從貝葉掛毯,到宗教圖像、政治圖像、廣告圖像、商品圖像……深入且全面鑽研圖像的實際用途。透過名家作品或文句,教導讀者如何從圖像中剖析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了解背後隱含真義,並避免錯誤解讀的陷阱。

 

▏彼得・柏克提出判讀圖像證據十誡。▏

1:一幅既有的圖像是出自於直接觀察,還是源自於另一幅圖像。

2:把圖像置放在文化傳統中,包括在某個既定時間地點中所流通的再現慣例或符號。

3:注意細節,越深入背景中就越可靠,因為藝術家並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使用這些細節。

4:研究「後製」、「接受度」和「再利用」,用以揭示出圖像過去的功能。

5:要意識到操縱的可能性,包括數位操縱。

6:要意識到中介者(們)的存在。誰製作的?所處的位置是否足以好好觀察被再現的對象?

7:可能的話,比較關於相同物件或事件的不同圖像,兩個或以上的見證總比一個好。

8:留意圖像脈絡,或更正確地說,是複數形式的脈絡,包括物質的、社會的、以及政治的。

9:要意識到圖像的作用,以及它們對於外界影響。

10:最後一條,就是「沒有」規則,由於圖像本身的多樣性,還有歷史學者打算提問的問題,也充滿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