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人文──一位物理學家的人文之旅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陳敏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商周
2021年02月01日
ISBN:9789864779864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追求理性跟感性的人文, 為何需要科學?人文科學的探索需要科學知識與格物致知的方法。

科學成果有利於人文研究,例如解釋並發揚光大什麼是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海德格爾的人生意義、文天祥的天地之正氣等,更需要想像力以及讓諸多科學智識如實地傳承下去的人文探索,兩者相輔相成,但要如何完美結合與運用?MIT物理學教授教你如何用格物致知解決科文與人生難題。

打破科學與人文之間的藩籬

本書收錄作者五十餘年來在美國求學、從事科學研究的科普散文,以及2014~2019年間作者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浙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與澳門大學、臺灣東海大學、清華大學等地演講的內容,記錄他以物理學家的科學專業背景推動人文教育紮根。

全書涵蓋作者的科學研究經歷,對中國哲學、詩詞與科學關係的研究與反思、旅遊雜文,完整記錄他一生遊走在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所做所見所感所思。


 

本書的題目是《科學的人文》, 而不是《科學與人文》,「科學與人文」的科學與人文是兩個平等的題目, 「科學的人文」是人文中適合科學的特殊部分,

書中的第六章中有一個例子:什麼是完美?

東坡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司馬光:「李長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石曼卿對月如無恨月長圓,人以為勁敵。 」

這種月長圓的景像在詩詞裡是完美的,是令人神往的。

那麼我們從科學上來探究的話,則會發現:其實月有陰晴圓缺,是因為陰陽的交替和動態的平衡,所以它才是最完美的。

月亮如果永遠是圓的,月亮必須永遠處在其現有軌道中離太陽的最遠的那一端,

它環繞地球的週期就跟地球環繞太陽的週期一樣,一個月等於一年,

這麼慢的旋轉速度就不可能得到動態的平衡,月球就會墜落到地球上來,把地球毀滅。

所以月有陰晴圓缺,才是最完美的。孔子就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說「日月位焉,四時行焉」。

再加上我的「珍貴的生命」一詩中所說的,太陽有義為生命犧牲自己,去製造一些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因此,我把以上那副對聯改為:

「日因有義日亦老,月若無情月長圓。」

或因為有太陽才有天空:

「天因有義天亦老,月若無情月長圓。」

這是科學的人文,我們只能看到我們懂得的東西(We can only see what we know)。

是孔子的真傳,是被人們忽略了2700年的格物致知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