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儒學史──國家存亡關頭的思想,十七世紀朝鮮儒學新論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姜智恩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蔣薰誼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10日
ISBN:9789570856507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面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十七世紀的韓國人,

是反對儒家道統,還是深化原有思想體系?


從東亞脈絡考察,挑戰近百年來的誤解與扭曲

重新定位朝鮮儒學,為韓國思想史提出新解釋


十七世紀的朝鮮受到中國、日本數度入侵,面臨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長期以來,學者們認為,韓國思想史在此關鍵時刻出現了轉變:有些朝鮮儒者開始對正統的朱熹學說抱持懷疑、甚至提出批判,連帶產生出朱子學派與反朱子學派的對立。


《被誤讀的儒學史》透過深入考察史料,挑戰了上述論點。姜智恩指出,過往的研究受到近代東亞政治情勢遽變影響,產生了歷史圖像的扭曲:二十世紀初的韓國學者,在與日本帝國主義史觀對抗過程中,急於尋找挑戰權威的歷史人物,結果反而誤讀了朝鮮儒學史。


姜智恩認為,十七世紀朝鮮儒者所關心的,仍是如何繼承以朱子學為中心的道統。他們以高度精密的方法研究朱子學,並找出朱熹著作中的變化及矛盾,進而在此過程中衍發了新的見解,這才是十七世紀朝鮮儒學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