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愛孩子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雅努什.柯札克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林蔚昀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心靈工坊文化
2016年10月17日
ISBN:9789863570745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百年經典‧歷久彌新!
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代表作
波蘭文直譯,忠實呈現原作精神

當你放下這本書,開始整理自己對孩子的想法,這本書的目的就達成了。
──雅努什,柯札克

被譽為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柯札克,是當代兒童教育的先鋒,聯合國於1989年通過、超過兩百國家簽署的《兒童權利公約》即依他的思想精神制定。柯札克奉獻一生陪伴孤兒,主張「沒有孩子,只有人」的教育方針,肯定兒童的自主能力。在他眼裡,「孩子思考的方式不會比大人差,只是以不一樣的方式思考。」

因此,他在孤兒院開辦「同伴法庭」,讓孩童學習自治;他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面對擔心孩子成長太慢的母親,他會說:「當孩子開始走路和說話,就是他該走路和說話的時候。」

柯札克認為,「在想要認識孩子之前,先認識你自己。」父母或照顧者對自身感受的覺察與信任,是對孩子尊重的基石,能確保不被四處飛竄的教養知識亂了手腳。在他眼裡,「沒有一本書、一個醫生能取代個人警醒的思緒以及專注的觀察。」他甚至這樣說:「塞給母親現成的想法,等於叫一個陌生女人去生你的孩子。」

這就是柯札克,在溫柔平實的筆觸中,不時犀利地道破盲點,喚起人們內心那股真實卻隱約的感動。本書如實記錄了柯札克的教養觀察,以及他與孩子周旋的點滴。他反省體制、分享管教訣竅,連許多慌張、失敗、自我質疑的經驗都毫不掩飾地揭露。正因如此,這本書貼近每一個人,給予所有在挫折中摸索的大人莫大鼓舞。


作者簡介:

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 1878 or 1879-1942),猶太人,波蘭醫生、作家、教育家。本名家亨利‧哥德施密特(Henryk Goldszmit),也被人稱為「老醫生」或「醫生先生」,為兒童人權與教育奉獻畢生,被譽為波蘭兒童人權之父。

柯札克早年擔任兒科醫生,也曾在日俄戰爭、一次大戰與波蘇戰爭中擔任戰地軍醫。他曾遊歷各國講學、探訪慈善機構、從事義工服務,並在旅行中確立了為兒童事業奮鬥的志向。1912年,他與夥伴史蒂芬‧維琴絲卡(Stefania Wilczynska)創辦了猶太孤兒院「孤兒之家」(Dom Sierot),1919年起,亦協助照料另一家波蘭兒童機構。柯札克在孤兒院實驗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最為人樂道的即他開辦「同伴法庭」,讓孩童學習自治。他的教育觀念被認為是眾多教育潮流的先鋒。

二戰爆發後,柯札克為了陪伴孤兒院的孩子,拒絕離開猶太人聚集區,最後與兒童一起於集中營遇難。1979年逢柯札克百年誕辰,聯合國宣布當年為「國際兒童年」。198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公約》,超過兩百個國家簽署,其精神可視為柯札克的價值之發揚。2012年是柯札克逝世七十週年,波蘭特別將該年訂為「柯札克年」,提醒世人他留下的深遠影響。


譯者簡介:

林蔚昀,1982 年生,臺北人。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 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譯有《鱷魚街》、《給我的詩:辛波絲卡詩選1957-2012》、《黑色的歌》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