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喊神話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羅洛.梅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朱侃如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6年12月09日
ISBN:9789863600756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我相信這個時代亟需神話。包括宗教崇拜與藥物成癮在內的許多西方社會問題,都是因為缺乏神話所致,使得當代人內心缺乏安全感,而無法安穩生活。——羅洛.梅

我們對歷史的巨大飢渴意味著什麼?我們對其他文化的貪得無饜,意味著什麼?還有我們對知識的消費欲望,又意味著什麼?如果不是因為神話的喪失,神話之家與神話之源的喪失,還會是什麼?——尼采

神話是精神分析的基本語言

神話是什麼?為何人類需要神話,尤其是現代人哭喊般地渴求神話的撫慰和安定力量?作者開宗明義說:「神話是把無意義的社會變成有意義的一種方式。神話是賦予人類存在重要性的敘事模式。……沒有神話的我們就像一個頭殼壞掉的族群,無能超越字彙表面的意思,去傾聽發話人的心聲。」

人的一生似乎都在發問:「我是誰?我來自哪裡?」都需要找到生命的意義,而神話正是我們對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關係的詮釋與整合。

羅洛.梅認為,當代心理治療幾乎都是在處理個人追求神話的問題,各年齡層的人憂鬱傾向大增,都是因為心靈困惑並欠缺適合當今社會的神話所致。西方社會獨缺神話的事實,是精神分析得以誕生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本書處理直接呈現在當代西方人的意識與無意識中的神話,關心持續出現在當代心理治療中的故事,包括:伊底帕斯、浮士德、撒旦、皮爾金、但丁《神曲》、童話〈野薔薇〉、《根》、《等待果陀》、《大亨小傳》等,希望說明神話如何能成為重新了解自己的工具。透過創造、關愛與挑戰來賦予生命的意義,促使我們盤點自己的過去,並思考生命的意義。


作者簡介:

羅洛.梅(Rollo May),美國存在心理學家,1909年生。曾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入聯合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啟迪。

梅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最後於 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1994年病逝於加州。


譯者簡介:

朱侃如,中興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天普大學新聞碩士(主要研究媒體所有權及新聞倫理問題),資深翻譯工作者。譯有《神話的力量》、《坎伯生活美學》、《千面英雄》、《女性主義》、《榮格心靈地圖》、《哭喊神話》、《權力與無知》、《焦慮的意義》等書(以上皆由立緒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