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恩仇記(第1-4冊)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大仲馬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韓滬麟,周克希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2013年01月31日
ISBN:9789861858043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在文學上,娛樂和趣味,這就是唯一的原則。」

─大仲馬

一百多年前,《基督山恩仇記》的連載所向披靡,從法國轟動全歐洲。百年來,億萬讀者為它著迷不已。如今,唯有閱讀完整版,才能明白,什麼叫做歷久不衰的精彩!

「要開發深藏在人類智慧裡的神祕寶藏,就需要遭遇不幸。」

─ 法利亞神父

「世界上最美好、最偉大、最崇高的事,就是報恩與懲罰。」

─基督山伯爵

年輕有為的水手愛德蒙‧鄧蒂斯,擔任法老號上的大副。原本將要成為法老號的船長,同時迎娶心愛的女人美茜蒂絲為妻,卻在訂婚宴當天被密告為拿破崙支持者的密探被捕入獄。鄧蒂斯原本相信檢察官會為自己證明清白,卻不幸被檢察官犧牲。他也因此被關到伊夫堡的地牢,面臨痛苦的冤獄生涯。

鄧蒂斯在隔離且不見天日的地牢生活中,因緣際會結識了法利亞神父,並且得到基督山島上有寶藏的秘密。鄧蒂斯成功從伊夫堡逃走後,成功取得寶藏。

他回到故鄉後得知自己的父親因病身亡,而未婚妻嫁給仇人之一。他的三位仇人如今在巴黎皆為上流社會中顯貴之人,而對他有恩的船主卻瀕臨破產危機。重獲自由又擁有財富的他自稱為基督山伯爵,精心策畫復仇的每一步。不管是採取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基督山伯爵利用每個人的個性與弱點,開始展開打擊與報復對方的行為。開始了一連串報恩與復仇的計畫。而巴黎的上流社會也出現了讓社交圈驚奇不已且討論不盡的流言蜚語——死亡,罪行與醜聞。

作者簡介

大仲馬(1802-1870)

於一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誕生於法國北部的維萊—科特雷鎮。年幼喪父,長大後到巴黎工作,並閱讀大量文學、歷史、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書籍。因為看了倫敦劇團在巴黎演出的莎士比亞戲劇而受到很大的衝擊,開始了他戲劇與小說的創作生涯。他的第二個戲劇《亨利三世及其宮廷》,不僅以「歷史劇」的文體開創新的文學領域,也奠定了浪漫主義戲劇的創作原則。這是大仲馬在法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大貢獻。

大仲馬是十九世紀最多產而且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保守估計至少有九十部戲劇以及一百五十部小說。其中最著名小說有《基督山恩仇記》,《三劍客》(1844),《瑪歌王后》(1845)等等。

 

推薦序

因為好看;因為完整──關於《基度山恩仇記》

《基度山恩仇記》很好看。

在推薦文的最前頭寫這句,看起來像是廢話。況且,好看的故事多得很,我們為什麼要在廿一世紀的現今,回頭去看一個完成在十九世紀中期、由法國人所寫的故事?這不早該過時了嗎?又或者就算我們想要了解這個故事,為什麼需要讀如此大部頭的「完整版」?精簡版或者影視改編多得是,看那些不就行了嗎?

有趣的是,這兩個疑問,正是該讀《基度山恩仇記》完整版本的理由。

大多數的經典小說,其實都是有趣的故事──先別被「經典」二字給嚇著了:一部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原因當然可能是其中劃時代的文學技法,但更常見的原因,都是因為這些故事的角色設定鮮明、每個時代的讀者都會因為箇中突破時空限制的主題感到興趣,以及,最要緊的,高潮迭起的情節。從人人皆有的妒意導致冤獄、扯進政治陰謀與恩怨情仇,這些與人性緊扣的主題,永遠不會過時,而主角一下子從愛情與事業的天堂降至墮入屈辱及死亡的地獄,隱忍近二十年後重新找回報恩與尋仇的機會,這樣大起大落的曲折情節,無論什麼時代閱讀,都會十分過癮。

不是因為經典所以才該讀;而是因為故事實在好看,所以它才成為經典。

關於「為什麼要閱讀完整版?」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另一本經典裡找到答案──在《華氏 451 度》一書中,未來世界禁止書籍的存在,「消防員」的職責是「依法焚書」。在解釋社會律法為什麼會如此演變時,書裡有這樣的段落:「經典作品刪簡,好配合十五分鐘的收音機節目,然後再刪簡,好填塞兩分鐘的書評節目,到最後只剩下十來行……他們對《哈姆雷特》的認識只是某一本書中的一頁簡介……簡明的簡明版,簡明的簡明的簡明版。」

關於《基度山恩仇記》,只知道「有個人被陷害入獄然後逃出來報恩復仇」,是不夠的。

精簡的版本可以讓我們知道故事的情節概梗(順帶一提,《基度山恩仇記》有些精簡版刪去了大部分的復仇橋段,其實已經不是『精簡』,而是『殘缺』了),但沒法子真正了解故事的全貌;不讀全文,我們不會明白角色們的欣喜與妒恨、悲傷與憤慨,不會知道角色們的心情轉折、思緒糾葛,不會有機會從作品裡頭窺得創作當時及故事當中的社會背景、生活樣貌,也不會真正感受作者們說故事的奇妙技巧以及用字遣詞的精準美好──最後這點,在翻譯作品上或許不見得每次都說得通,但盡責的譯者及編輯的確也會盡力讓文字在經過翻譯之後,儘量保留原文的特色及震撼人心的力量。

《基度山恩仇記》很好看。而且,是的,我們在讀了完整版後,會更加肯定這件事。

文字工作者 臥斧

推薦序

恩仇快意,劇力萬鈞

《基度山恩仇記》是大仲馬最著名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說原著以戲劇性見長,不斷被翻改成舞台劇、電視、電影上演播出。相較於一般小說,也擅於書寫劇本的大仲馬,精心經營小說文本的戲劇元素,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附了詳細說明的史詩劇本,小說裡有戲劇,戲劇裡有故事抒情。

《基度山恩仇記》具備了許多成功戲劇元素,在故事主題、情節發展、角色塑造與語言運用上,互為呼應,相得益彰。恩、仇故事大概是最引人入勝的故事原型之一,特別是伴隨故事而來的「懲惡揚善」,正義的伸張總能激勵人心,稍慰現實世界的諸多不公不義。大仲馬深諳讀者心理需求,巧妙安排一段報恩三段復仇,以恩情凸顯人性的互助良善道德美好,世界仍有光明。對比報恩的善意溫暖,三段復仇如暗黑人性的揭露,貪婪、自私、忌妒是最大三罪,大仲馬透過主角鄧蒂斯的被陷害與復仇,深刻描畫此人性三惡,讓人咬牙切齒又拍案叫絕。

《基度山恩仇記》氣勢磅礡,篇幅龐大,近百萬言,卻結構謹嚴,有條不紊。大故事裡懸繫小故事,小故事推進大故事,環套相連,因果互為,韻律優美,交響如詩。最精彩處是復仇故事的巧妙佈局、開展、交織、呼應、總結。前四分之一佈局英雄鄧蒂斯的無辜遭陷、神奇逃脫、獲得財富、脫胎換骨,後四分之三描繪英雄的三次復仇,看似獨立,又緊密勾連,珠璣篇篇。且三次復仇各有大義,皆從反英雄(陷害主角鄧蒂斯的反派人物)最致命處出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點出司法、金融、政治的暗黑與虛假,不讓格局落於個人恩怨。

閱讀《基度山恩仇記》最痛快處要屬角色塑造及其語言的完美貼合。大仲馬擅劇本書寫,對白精準犀利,雖是小說文本,卻不拘泥形式,有時長達多頁的對白、獨白,節奏鏗鏘,人物鮮活。不同一般小說,大仲馬以角色使用語言的特色習慣型塑角色,隨著角色的成長變化,更改遣詞用字,特別是主角鄧蒂斯,不僅書寫其脫胎換骨過程,也在語言的使用上,顯現其從年輕天真質樸船員身分至滄桑歷盡城府深沈復仇天使的人格改變。除了語言隨角色細心更換外,角色間的對手戲亦精彩,特別是英雄與反英雄之間的對立與真相揭露,語言交鋒如蜜又如刀,成就了情節推展,也成就了角色塑造。

很少一部小說能夠如此讓人反覆讀閱。從兒幼時的注音版本、青少時的簡明版至大學時期的外語版,還有許多據此改編的相關電影、影集等,《基度山恩仇記》如美味書糧,每隔一段時日,便會拿出重溫回味。總能在其浪漫主義式的英雄成長旅程故事裡尋得新趣味,即便已暸若指掌。引人頻頻回看的是創作者諸多書寫上的細膩技巧與藝術成就,恩仇快意,劇力萬鈞。

劇團編導 魏瑛娟

從一則社會事件發展而成的經典名著

巴黎的《辯論報》從一八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起,開始連載《基督山恩仇記》。小說馬上就引起了轟動,如癡如狂的讀者從四面八方寫信到報館,打聽主角以後的遭遇。被好奇心撩撥得按捺不住的讀者,甚至趕到印刷廠去「買通」印刷工人,為的是能對次日見報的故事先睹為快。一部當代題材的小說能產生這樣的「轟動效應」,甚至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受到全世界億萬讀者的喜愛,這種情況在文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當初是出版商請大仲馬以巴黎為背景寫一部當代題材的小說。大仲馬搜集素材時,發現了一份案情記錄。它記述了拿破崙專政時代一位年輕鞋匠皮科的報仇故事。內容是巴黎一家咖啡館的老闆盧比昂和他的三個鄰居,出於嫉妒跟剛訂了婚的鞋匠皮科開了個惡意的玩笑,誣告他是英國間諜。不料皮科當即被捕入獄,從此音訊杳然。七年後他出獄了。由於同獄的一位義大利神職人員在臨終前把遺產留給了他,因此,他出獄後就變得很富有了。但他得知當年的未婚妻早已嫁給了盧比昂,於是就喬裝化名進入盧比昂的咖啡館幫工,先後殺死那三位鄰居中的兩人,並用了十年的時間,處心積慮地把盧比昂弄得家破人亡。但最後他在手刃盧比昂時,當場被那第三位鄰居結束了性命。

大仲馬敏銳地覺察到,「在這只其貌不揚的牡蠣裡,有一顆有待打磨的珍珠」。他根據這個素材,構思了一個復仇故事的輪廓。他又聽取了助手馬凱的建議,決定花大量的篇幅去寫「主角與那位美麗女孩的愛情,那些小人對他的出賣,以及他與那位義大利神職人員一起度過的七年獄中生活」這些引人入勝的情節。鞋匠皮科在小說中成了水手鄧蒂斯,故事的背景也改在了風光綺麗的馬賽港。大仲馬不願意讓小說中的冤獄發生在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於是把故事的時間往後挪到了王朝復辟時代,讓鄧蒂斯成了波旁王朝的冤獄的受害者。皮科的那幾個仇人,則從市井平民變成了七月王朝政界、金融界和司法界的顯要人物。而且為了書寫這部小說,大仲馬去了馬賽,重遊了加泰羅尼亞漁村和伊夫堡。

皮科的故事純粹是個復仇故事。大仲馬筆下的基督山伯爵,卻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儼然是正義的化身。小說在報紙上斷斷續續地連載了一百三十六期,歷時近一年半。《基督山恩仇記》成了馬賽人的驕傲。如今,馬賽城有了基督山街與愛德蒙‧鄧蒂斯街。伊夫堡和基督山島亦成了旅遊勝地。

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