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世界之多元歷史探論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陳明球,鮑紹霖,麥勁生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區志堅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8年11月01日
ISBN:9789629373344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在過去英治時期,香港本地歷史教育不受重視,而「中國因素」對於香港歷史的發展亦往往被淡化。今天,中國處於全球化的跨國空間,加上「一帶一路」納入中國的發展策略,「中外交往」這個一直備受關注的課題更形重要,我們必須具備一個立體多維、溯源歷史、著眼互動的國際視野,才能掌握未來中國與世界的形勢。

本書立足於這種大視野的格局,重新審視及探論中國與各國的歷史。全書收錄了「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多位來自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美國、日本等地學者的研究成果,分別從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中國對外關係、中外文化互動等角度,分析及考證自古至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這些研究作品打破了傳統國際史的研究主調,不局限於以外交為框架,嘗試從各種專題,例如政治活動、經濟貿易、憲制制定、傳媒刊物等研究,深入描述外國和中國的相遇和交融。

近年中國政府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香港的歷史教育及研究方面也應該把握其獨有的文化與特色,從中國幅射到亞洲及至世界,藉著探尋歷史,反思現在,從以展望未來中國與國際關係的發展。


編者簡介:

陳明銶,香港出生,赴美升讀大學,1975年25歲獲史丹福大學博士。現任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傑出專家」。1976至1980和1999至2009年任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兼任教歷史系。1980至1997年任教香港大學歷史系,兩度獲選香港大學學生會「最佳教師」。曾任詩富模大學(Swarthmore College)康奈爾講座教授、格奈爾大學(Grinnell College)希斯講座教授,並在加州大學(UCLA)、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和聖橡山大學(Mount Holyoke College)任教。學術著作包括16冊專著,逾100篇國際學報/文集有關中國歷史、中外關係、粵港澳研究論文,並任紐約Sharpe出版社Hong Kong Becoming China(《香港回歸中國》)12冊英文叢書總編輯。

鮑紹霖,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榮譽教授,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主任,著作及合編有《台獨幕後:美國人的倡議與政策》、《香港學者論回歸》、《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紛爭與怨恨的根源》、《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國民族與國家典範的追尋》、《北學南移》等,以及專題學術論文數十篇。

麥勁生,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文學士、碩士,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歷史、政治學博士。曾任教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94年加入香港浸會大學至今。教學和研究範疇以史學方法和理論、中西近代思想史、中德文化交流和中國武術史為主。先後出版中西文專書和論文集十一種,論文五十餘篇。歷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課程發展議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公共博物館等公職。

區志堅,香港浸會大學博士,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香港警務處歷史學會顧問及文化力量義務學術總監等。合編書籍包括《香港海關百年史》、《知識與傳播》、《九龍總商會七十五年》、《盂蘭文化與當代社會》、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及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等,論文曾刊於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澳洲、日本、韓國等地的學術期刊。主要從事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香港歷史等專題研習的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