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死亡的公開課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喬治.狄金森,邁可.雷明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木馬
2019年09月04日
ISBN:9789579282352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今天會是最後一天嗎?我們隨時準備好了嗎?

我們做了所有想做的事情了嗎?

我們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了嗎?


★美國大學生死教育經典課程

★生死議題課堂必讀書單

★全球長銷30年權威之作

★心理學、醫學、社會學家一致推薦


【一本關於死亡的百科全書】


深度講解生命盡頭的關愛和恐懼,梳理了衰老、臨終與死亡的各個面向和發展歷程,不僅談及死亡和醫藥的局限,也說明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


廣泛涵蓋社會死亡學的諸多課題,具備學術性及實用性。以大量案例講述個人如何從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應對臨終、死亡和喪慟,從心理學、歷史學、人類學、哲學等多種角度論證,消除死亡焦慮與恐懼。


▎死亡不是終結,而是轉折。生活會繼續,學習與生命同行。


死亡的象徵陳述了生命的意義,而生命的象徵詮釋了死亡的真諦。生命的意義終究是人賦予的。──美國社會學家華納(William Lloyd Warner)


「死亡本身沒有好與壞,但人們卻用不同的價值定位不同的死亡。每種價值意義都有重要的行為後果。


在我們的社會中,很多人害怕死亡,因為他們認為死亡是不幸的。我們往往認為死亡是入侵者,專門破壞我們的好事。所以,過去醫療界會努力推遲死亡時間,支持病人活下去。即使死亡已經無法避免,人們也會依靠機器,多活一天是一天。我們覺得死亡是應該想法設法避開的事,所以我們會認為,那些想死的人不是腦子有問題就是失去了理智。但是當大部分末期患者都接受了他們會死的事實後,死亡對他們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種恩賜。這也許是因為人們會創造出價值等級,不同的價值有不同的意義。對於末期患者來說,尊嚴比在痛苦、屈辱、折磨中活著更有價值。所以,死亡對於已經接受現實的臨終患者來說其實是積極的。


丹尼爾‧戈曼的調查說明,患者面對死亡命運時會更堅定遵守他們心底的道德觀。他們會變得更遵循道德,對違反自己道德標準的人更嚴厲,對支持他們的人更友善。但思想開放的人對待和他們價值觀不同的人會變得更寬容。根據調查,這些發現在心理上影響了對死亡的恐懼,這種『好好生活』的文化和它的道德準則會讓人們不再害怕死亡。文化決定了想要幸福生活應該怎麼做,而如果一個人生活得幸福,他也不會在死亡時經歷太悲慘的事。」(摘自本書第五章)



作者簡介

邁可.雷明(Michael R. Leming)

美國明尼蘇達州聖歐勒夫學院社會學與人類學名譽教授,聖歐勒夫學院社會研究中心創始人,明尼蘇達州臨終關懷聯盟和諾斯菲爾德鎮愛滋病防治中心的前董事會成員,並曾擔任臨終關懷教育者、志工和心理輔導師。著有許多社會死亡學和家庭問題的文章,曾開設並教授死亡和臨終相關課程超過三十五年。


喬治‧狄金森(George E. Dickinson)

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老人學博士後、肯塔基醫學院死亡學博士後、康乃狄克大學醫學社會學博士後。在眾多專業期刊上發表過九十餘篇作品,教授死亡和臨終課程將近四十年,作為一名臨終關懷教育者一直活躍在第一線。二○○三年和二○○八年兩度獲得南卡羅萊納州政府頒發的傑出教授獎,並於二○○九獲得由死亡教育與諮詢協會頒發的年度死亡關懷教育者獎。二○○二年在查理斯頓學院獲頒傑出教師學者獎項,二○○八年榮獲傑出研究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