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詞義答問(精)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王寧,陸宗達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中華書局(北京)
2018年10月01日
ISBN:9787101134629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古漢語詞義答問》是一部綜合運用訓詁方法所作的字詞考證集。書中圍繞著溝通本義和引申義的關係、系聯同源詞、辨析同義詞差別、解決文獻訓詁假借這四項工作,收錄了若干篇單篇考證,考證了《左傳》、《詩經》、《史記》等文獻中的具體字詞問題,以詳實準確的詞義考證,說明了查求本源、係詞聯義、較同辨異、尋形分字這些工作,在古漢語詞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並對訓詁方法的綜合運用提供了具體的實例。

 

作者介紹

陸宗達(1905~1988),訓詁學家,字穎民(一作穎明),浙江省慈溪人。1928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受黃侃推薦,任上海暨南大學講師,後曾歷任北京大學預科講師、輔仁大學講師、中國大學講師、東北大學講師、民國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編委會委員等。


王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中文系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漢字與中文資訊處理研究所所長,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專家評審組成員、全國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文專業委員、教育部高師面向21世紀教改指導委員會中文專業召集人、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是現代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專家,中國傳統語言學的重要繼承人之一。

 

 

目錄

新版序言

初版説明

前言:談古代文獻詞義的探求

 

説“祭”字

“中”字形義釋

“劉”字的本義與避諱

談“局”的本義

釋“皇”

“骯髒”解

談“撥亂反正”

“備行伍”解

干支字形義釋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談先秦文獻中“如”的詞義

釋“類”

談“首鼠兩端”的“鼠”

“檥船待”解

“草”字小議

談談“因”字的形與義

談“社”與“後”

“職”、“志”同源説

“時”、“待”同源説

談“祈”與“乞”

“玩”、“翫”、“忨”辨

談“姮”及其有關的字與詞

“名”、“命”、“明”、“鳴”義相通説

“戲”、“麾”、“和”、“綏”皆旗説

“言”與“語”辨

從“除”與“守”看古今詞義的微殊

“資斧”古義考

談“加”、“暫”、“數”的詞義訓釋

釋“趼”

“唱喏”考

“騃”與“呆”

釋“貪墨”

“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解

“尚書”與“尚公主”

“尉劍挺”解

論“行李”即“行使”

“輔車相依”解

“麗土之毛”與“不毛之地”

“天保”考釋

索引

 

看更多

 

新版序言

王 寧


《古漢語詞義答問》是在我的老師陸宗達(穎民)先生指導下集成的一部字詞考據專書。這本書與之前出版的《訓詁方法論》定稿幾乎同時,都在1982年。從我跟隨穎民師學習訓詁學和通讀多種古代文獻以來,積累了很多字詞考據的實例,多半是老師講到又經自己梳理後記下來的。在《訓詁方法論》寫作集稿前後,遇到更多關於古代文獻詞義考據的問題。這些,本來是打算放到《訓詁方法論》裏作爲例證的。但是,由於《訓詁方法論》是將三種方法分別闡釋的,而文獻詞義的考據卻必須對形音義互求的方法綜合運用。爲了從理論上分解開來説明訓詁學的原理,對具體的字詞考據就難免説不周全,甚至有所割裂。穎民師對我説,可以另外出一本書,專門講一講形音義互求方法綜合運用的實例。我明白老師的意思:訓詁學的傳承,不但要有理論方法的科學闡釋,還要有第一手材料的語言例證。在《訓詁方法論》的“初版序言”裏説:“我們將在另一部書《古漢語詞義答問》中舉出綜合運用訓詁方法解決詞義問題的各種實例,以補本書的不足。”這就已經説明瞭兩本書的關係。


《古漢語詞義答問》開始擬定的書名是《古代文獻詞義考據例解》,是從訓詁學和《説文》學教學和閲讀筆記的材料中選出來再加工的。古代訓詁的形式繁多,最普遍的大約有三種——隨文釋義、纂集專書、字詞考據。考據是訓詁學一個重要的基本功,清代的考據家留下了大量的考據材料,不論是歷史、地理、法律、文化等多方面內容的考據,除了實地考察的記録和實物繪圖等呈現方式以外,大量的證據來自古代文獻,都是以字詞意義的考據爲基礎的。只是,清代的考據家都是業內的飽學之士,面對的又是難度很大的專業問題,那些考據便作得精深而簡約,大量篇幅放在取證上,邏輯推理的過程往往略而不言,初學者用其結論而不明就裏,難以從中學會自己操作,有時甚至不能判斷結論的對錯真僞。穎民師對如何教給學生讀前人的考據文章、如何訓練學生進行文獻詞義考據,時有指導。


比如,老師常常説起日本學者橋本萬太郎向黃季剛先生請教“交賒”一詞意義的軼事,也時常轉述季剛先生的話説:“世人皆以解讀一二生僻字爲榮,其實,只要證據夠用,生僻字的解讀並不難;證據不足,都是猜測,答案見仁見智,有價值的可成假説,亂説的固然可笑可氣,但也壞不了多大事。因爲生僻字偶爾用個一次,錯了也只此一處。麻煩的是字也認得,詞也見過,到了文兒裡,憑字典或憑經驗講錯,謬種流傳。”老師也時時告訴我:“發疑最爲重要,所謂‘不疑何考’。隨便否定前人之説,甚至挑戰已成定論的常識,那是膚淺。爲考據而考據、無當無爲,是沒有意思的。可是在別人都以爲‘不疑’的地方發現‘有疑’,也最不容易。”“詞義是難對付的東西,文言實詞就是一個字,可是內裏的意義十分豐富,挖掘出意義內涵,讀文章才能讀出味兒來。”“考據要做成確證的考,必須達到‘五安’——字安、詞安、理安、事安、文安。”……這些針對具體問題的隻言片語集中起來,加上我自己實踐的體會,便形成我加工本書文章的一些原則,也爲我日後帶領學生練習字詞考據打下基礎。老師去世十多年後,爲了做出衡量考據是否確當的原則,我專門選擇了太炎先生的《春秋左傳讀》開過一次課程,對訓詁考據的方法和原則有了更深的體會。


《古漢語詞義答問》開始時是從400多條詞義解讀材料中選擇了將近100條準備加工。上世紀80年代訓詁學剛剛復蘇,“訓詁”“考據”這些詞語還難以普及,要讓初學者讀懂文章,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我們堅信,有《訓詁方法論》講了道理,只要把握好形音義互求的訓詁方法,加之取證充分,論證過程合乎邏輯,讓訓詁學的初學者不止採用結論,還能學習用正確的方法實踐,是可以做到的。材料正在逐條加工期間,師弟謝棟元來京,他看了目録説:“這本書的風格是深入淺出、讓古代訓詁進入當代,可否改用一個現代一點的書名?”穎民師當即接受了這個意見,經過討論,將“古代文獻”改成“古漢語”,又將“考據”改成“答問”,才成爲現在的書名。棟元的話也提醒了我嚴守寫書的宗旨,所以定稿前又對內容作了調整,刪掉了幾則生僻字的考據,並將方法運用不典型的篇目同時刪掉,才有了現在的規模。回想起這部書擬文的要求和書名的改動,我有很多感慨。現在有些文章題目誇大其詞與內容不合,各種沒有定義的概念堆砌難以卒讀,而穎民師歷來反對故弄虛玄,追求平易通暢,總是要求我“別説大話”,“往明白裏説”,老師的教導形成了我們撰寫文章一貫的追求——不論多深的問題,也要盡量讓讀者看懂。


書前的一篇通論《談古代文獻詞義的探求》,最早在1982年第2期《辭書研究》發表。穎明師爲人尊賢友仁,他在政協有很多新舊朋友,耿庸(鄭炳中)先生就是老師的好友。這位著名的文學理論和雜文作家,1980年代平反後放棄了文學刊物,到上海辭書出版社作編審,並辦起了《辭書研究》雜誌。那是《辭書研究》學術性最強的黃金時期,穎民師搬到北師大工10樓以後,耿庸先生不止一次到穎民師家裏來,向先生請教有關漢語、漢字的問題,並且希望我們幫助辦好《辭書研究》。耿庸先生辦刊的宗旨十分高遠,和穎民師深談多次後,對老師弘揚中國訓詁學的理想由衷欽佩,並且很快就抓住“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和辭書編纂的關係”這個主題向我們約稿。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在《辭書研究》上發表的文章很多,大部分與這個主題有關,例如《關於古代書面漢語詞義引伸的規律》《論詞義訓釋》《談因字形求本義的原則》等,內容都是在我們設想的訓詁學理論建設和現代應用規劃內的。與耿庸先生的交往,讓我們認識到,辭書編纂也是訓詁學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古漢語詞義答問》前的“代序”《談古代文獻詞義的探求》能先於書的出版在《辭書研究》發表,是跟這一段值得紀念的學術交往分不開的。這次重印,將“代序”改成“前言”,使它成爲全書主體的一個重要部分。


這三十年,字詞考據的短文積累了更多,中華書局再版時也曾想到補充進本書去;只是,《古漢語詞義答問》的出版周折很多,比《訓詁方法論》晚了整整四年,我拿到樣書時穎民師已經住進友誼醫院。這是老師囑咐和指導我寫的最後一本書,保留原貌紀念老師是必須的。這次再版,除了改正錯字外,我未做其他改動,也是出於這樣的想法。


漢語,尤其是古代漢語,是一種語法結構寬松、詞彙意義豐厚的語言,詞義考據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在這裏回憶當時的情境,是希望訓詁專業的年輕學者打好考據的基本功。這些年,我們在努力創建基於訓詁學的漢語詞彙語義學,從古人成功的考據中發掘潛在的語言文字規律,對這件事更是非常有意義的。


2018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