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機關關於政制發展的辯論(第四卷)--第一次政改(2003-2005)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9年12月02日
ISBN:9789620445798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1980年代中英談判啟動後,香港的政制發展——包括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的產生辦法——作為一種特殊憲制安排,持續引發香港社會深入討論,香港的立法機關——包括回歸前的立法局和回歸後的立法會——也對該問題進行了持續辯論。本套書蒐集了大量香港立法機關會議過程正式記錄,系統提供了相關的辯論資料,方便讀者瞭解香港社會各界對該問題的不同立場、觀點和理據。

全套書的內容編排既考慮時間順序,又兼顧主題。回歸後的部分共分為三卷,分別以2003年至2005年、2007年至2010年、2013年至2015年的關於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三次政制改革作為主要內容。每卷均設有導讀,介紹該時期的社會政治背景及辯論圍繞的主要議題。本稿為全套書第四卷,即回歸後第一卷,呈現了香港回歸後第一次政制改革中,立法會內部持不同理念的政治力量圍繞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特別是應否立即實行“雙普選”所展開的激烈辯論。


本書特色:

1)羅列一手資料,結構清晰,配以導讀。本書是香港立法會關於2003-2005年香港政制改革的辯論的資料彙編,供學術研究者使用。本書清晰列明每次辯論的時間、性質、辯論議題、發言者、發言內容,十分方便讀者查找。正文之前配上了編者關於此次政改辯論情況的導讀,對辯論的政治背景和主要議題進行介紹。

2)與香港市民息息相關,與香港社會議題掛鉤。政制改革是回歸後香港社會貫穿始終的政治議題,引發了諸多爭議、討論及社會事件,香港市民身處其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所關注。


作者簡介:

強世功,法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2004年至2008年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調研人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法律社會學、憲法和香港基本法等。主要著作包括《法制與治理》(2003)、《立法者的法理學》(2007)、《中國香港》(2008)等。

袁陽陽,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博士。2013年至2014年曾擔任《北大法律評論》編輯,2016年曾擔任《港澳動態》執行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法律社會學、香港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