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的世界史(精)(四版)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杉山正明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黃美蓉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廣場
2018年02月07日
ISBN:9789869532549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掀起華人知識圈大論戰的蒙元史專家杉山正明第一部中譯本

在近代史之前的歐亞大陸,觀察成為歷史大動因的遊牧國家狀況,在以其為主軸展開的歐亞大陸世界史當中,重新檢視「國家」與「民族」––這就是本書的目的。

歷史我們都只讀了一半。

近年來,日本蒙古史與世界史的相關著作在海峽兩岸的出版界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潮,其中又以京都大學東洋史教授杉山正明地著作為主。
–––– 蔡偉傑 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

在15世紀末、16世紀開始出現的西洋航海大發現時代之前,歐亞陸地一直是人類歷史的大舞台。而歐亞大陸歷史發展的其主旋律是遊牧民與農耕民、移動部落與定居都市之間的衝突交流與融合。古希臘希羅多德的《歷史》記載了一場爆發在公元前六世紀,波斯大流士與斯基泰的戰爭,結果是動員了70萬兵力的大流士敗給遊牧民的斯基泰。東方則在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六年)發生白登山一役,劉邦被圍困了七天、斷水斷糧,最後以歲幣與和親脫困。

在東方大陸繼匈奴之後崛起的遊牧民有突厥、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等。鮮卑的北魏率先統一了中國北方,結束了紛亂的割據政權。而突厥一度影響了隋唐政權的興起與發展,唐太宗李世民身上的遊牧民血統讓他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貞觀四年)。契丹與女真強大的戰力給宋朝帶來的壓力,使得宋代一立國便一直強調胡漢之別。

公元1206年,一個原本小部落首領被奉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在此後的二十年不停地以手中僅有的20萬蒙古戰士進行征伐與吸納,不停地的征戰是為了藉由徵調各部落戰士長期在外而打破原先遊牧民特有的部落本位,藉著不斷地分配戰利品達成對帝國的向心力與對「蒙古」的認同。一個只擁有20萬兵力的遊牧民何以能開創歐亞大陸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僅憑殺伐是不可能的,蒙古在崛起的過程中事實上採取不斷地吸納其他種族,例如回鶻、穆斯林,甚至忽必烈之所以能跨過長天險統一南宋,靠的也是投降大元王朝的漢軍。忽必烈透過「斡脫」的商人組織達成了銀本位的歐亞經濟圈,也曾經在宋代航海技術基礎上向南方海洋發展。

而今日中國的疆域是由大清乾隆皇帝於公元1759 年征服準噶爾與大小和卓(回部)後奠立的。在此有一點值得提的是大清朝坐在太和殿龍椅的最高統治者,向南方時是以漢人皇帝的面貌出現,當面對遊牧民的時候則有可汗的稱號。例如皇太極的蒙古大汗稱號是天聰汗,順治是額耶爾札薩克汗、康熙是恩赫阿木古朗汗。

然而,當海權崛起後,歐亞大陸的中央開始進入被以落後、神秘的方式書寫與呈現,而故意忽視遊牧草原民在人類歷史上的商品、.思潮、文化交流曾經扮演過的重要角色,「絲路」不過是其中一例。如果缺少了對遊牧民歷史的理解,至少對於中國南北朝之後的歷史將是片面與殘缺的,也無法掌握中亞與俄羅斯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