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心理師給父母的20個教養解答(隨書附教養溝通測量表)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陳品皓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木馬
2015年05月27日
ISBN:9789863591207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管教,不該只是管教
而是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能理解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的方法,
讓孩子在觀察父母的過程中,反省、模仿和學習,
進而發展獨特的自己。

國小,是每個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站,作者在學校服務許多年,接觸過非常多的孩子,也和父母及老師們一起合作。幾年的經驗累積下來,他發現每一位父母都知道家庭教養的重要,但當孩子在學校或家中遇到問題時,大部分爸媽想到的都是要怎麼處罰孩子,他會盡量跟爸媽解釋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管教」的確包含處罰的成分,但是處罰並不代表管教的全部。

★ 本書收錄 ★
* 20個實際案例:每個案例故事的背後,都是好幾個孩子親身遭遇的縮影與剪輯而成。本書收錄心理師在校園進班觀察、實際治療或與各校合作的大量案例、輔導經驗與實際成效。將真實故事精華匯集成20個家長與老師最常碰到的問題。
* 心理師專業引導:透過心理師引導,父母可以從20個實際故事中發現自己孩子的縮影,具體瞭解孩子種種行為背後的可能原因。
* 教養關鍵步驟+句型:實際有效步驟,搭配關鍵句型,建立親子間的有效溝通管道,緊密關係。
* 家庭、學校雙管齊下:教養孩子,父母和老師必須站在同一陣線,互助合作。書裡針對行為產生的原因,提供父母實務上有效,也可以在家操作的具體建議和步驟。從學校老師的角度,討論該如何協助孩子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從家庭、學校雙管齊下。

★ 教養生活類型題 ★

生活類型題1. 為什麼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非要三催四請或開罵才肯去?
【心理師怎麼說】
* 給孩子指令時,先確定他有專心在你身上,並確定指令是否清楚完整。因為當孩子不專心或訊息一下子太繁雜時,接收就會有困難。如果接收不完全,理解也就跟著出錯,當然無法做出適當反應。命令要把握精簡、短小的原則。
* 如果注意力跟命令都沒問題,但孩子就是不理你,甚至唱反調,這可能代表家裡管教方式出了問題。孩子為什麼遵守爸媽的指令?因為指令在孩子心中有分量。而分量則是看孩子遵守指令的後果以及他與爸媽的關係而決定的。
【教養思考】
* 孩子還小時,爸媽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起孩子「服從指令」的行為。重點倒不在於孩子做了什麼,而是孩子是否有照你所說的去做。
* 下指令時,盡量中性堅定,減少轉圜或討價還價的空間。有些家長會說:「寶貝~幫媽媽把掃把拿來,好不好呀?」、「幫爸爸把電視關上,可以嗎?」若孩子拒絕,往往就容易出現爭執。切記,說話的分量,不等於說話的音量,而是來自於孩子知道你在他心中的重量。
【關鍵句型】
* 下指令時,你可以說:「小明,現在請幫爸爸把電視關上。」
* 孩子完成指令時,你可以說:「太好了,你有照著爸爸媽媽說的話做」、「爸爸喜歡你照著爸爸的話去做事情」,這些對孩子都是相當大的鼓舞。

生活類型題2.我不會懲罰小孩,為什麼他做錯事還要對我說謊?
【心理師怎麼說】
* 發現孩子說謊時先別生氣,你必須瞭解「說謊」代表孩子的大腦功能又進步了!
孩子要說謊,代表他必需要綜合目前掌握到手邊的資訊,將事實透過資料的調整跟安排,重新塑造出一個表面上合理,並且不會被發現的說法(謊言)。這涉及到的能力相當多,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辦到的。
*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其實爸媽只要想想自己小時候的經驗就能理解了。孩子說謊,通常有幾個原因:(1)逃避處罰、(2)得到獎賞、(3)照樣學樣與(4)搞不清楚狀況。
【教養思考】
* 我們可以嘗試理解,孩子因為不喜歡被處罰或其他因素所以說謊的心情,但同時爸媽也應該讓孩子學習到,有時候學習去面對恐懼、去努力爭取喜歡的事物本身,就是充滿勇氣並且令人敬佩的一件事,而這也是日後會是孩子重要的無形資產。
【關鍵句型】
* 當證據不充分,而孩子仍然否認時,我們可以和孩子面對面,看著孩子的眼睛,請孩子看著自己,溫和但嚴肅的說:「你的意思是說你(孩子說謊的內容),你現在看著我並且回答我,你確定你說的正確嗎?(你有多相信你說的話)」。
* 大部分孩子會出現許多扭捏不安或緊張的反應,這時可以再問:「我再給你一次機會,把你知道的部分說清楚。」


作者簡介:

陳品皓,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諮商與臨床組,教育部部定講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會員。主修臨床心理學、心理病理學、焦慮症衡鑑與治療。目前擔任新北市十數所國民中小學特約心理師、台北市黃偉俐身心科診所、宇寧診所心理師及長青醫院心理師,同時也是各級機關學校專題講師,提供焦慮壓力、親職教育與心理衛生等議題。

文章多發表於自由時報、聯合報、張老師月刊、親子天下。翻譯《社交零壓力:擺脫焦慮;重塑自信》(生智出版)、《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揚智出版)等書。

臉書專頁「陳品皓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ntisocialphobia